大明宣德款銅佛像主要特點:面相豐潤,細眉長目,高鼻,薄唇,額頭較寬,大耳下垂,表情莊重而不失柔和。身材比較勻稱協(xié)調(diào),衣著輕薄貼身,線條流動柔和,衣褶轉(zhuǎn)折自若。菩薩肩寬腰細,袒露上身,身姿婀娜,呈S型,瓔珞、佩飾精密繁復。寶冠葉片作鏤空狀,正中葉片呈彎月形,臺座為束腰式仰覆蓮座,造型寬大,蓮瓣寬肥,呈一周對稱分布。衣服邊緣刻細足,黃中泛紅為明代標準色。腿部裝飾略呈橢圓形群褶,甲衣及絆甲絲絳均較寫實生動。
近期我公司征集了一件大明宣德款銅佛像,極具收藏價值。
宣德皇帝在位時,特下令從暹邏國進口一批紅銅,責成宮廷造辦處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,參照皇府內(nèi)藏的《宣和博古圖錄》、《考古圖》等史籍,設計和監(jiān)制金銅佛像。為保證金銅佛像的質(zhì)量,工藝師挑選了金、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,與紅銅一起經(jīng)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。成品后的金銅佛像色澤晶瑩而溫潤,落上“大明宣德年制”為款,實在是明代工藝品中的珍品。
佛教自東漢時傳入中國中原地區(qū),迄今已經(jīng)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。歷代流傳下來的各類佛像,在材質(zhì)上不僅有金銅佛、石雕石刻佛、木佛,還有泥塑佛、玉佛、瓷佛乃至用紙制的夾纻佛,其中則以金銅佛、石佛最受后人珍視。唐以前的石佛像藝術(shù)價值就很高,但因存世有限,市場上非常罕見。明清的金銅佛像就構(gòu)成了今天中國古代佛像投資市場的主體。明代鑄造金銅佛像非常興盛。明早期的漢傳佛教造像,身材比例比較適中,身軀飽滿結(jié)實,線條簡潔流暢,豐腴而不虛,近人而不俗。造像胸部、腹部的起伏和平簡的外衣形成對照,富有整體感。明嘉靖以后,特別是萬歷年間,漢地造像獨盛一時。這一時期的佛造像多頭大身長,體態(tài)豐臃,傳世品較多。明代鑄造的金銅佛像工藝精湛,造型比較優(yōu)美。從造像的風格上來看,更加貼近了生活,世俗化的味道更加濃厚。從造型佩飾上看,菩薩基本上是袒露上身,下著大裙,肩上搭有帔帛等等。服飾貼體而輕柔,衣紋和衣飾的刻畫運用寫實手法,視覺效果非常逼真。
2006年,內(nèi)地收藏家蔡銘超在香港以1.166億的價格將“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坐像“成功拍下,創(chuàng)下中國藝術(shù)品迄今為止世界拍賣紀錄。2013年,北京翰海春拍推出的“五覺——金銅佛像”專場,上拍的95件拍品全部成交,其中“銅鎏金蘇頻陀尊者”以1978萬元問鼎,打破了兩年來國內(nèi)佛像市場持續(xù)下跌的局面,再次掀起國內(nèi)佛像市場的收藏熱潮。“古風堂”的佛像收藏專家馬占武說,雖然內(nèi)地佛像收藏熱度不及海外,但發(fā)展速度卻是很快,而有“收藏第三城”之稱的成都,其收藏熱度更是走到了全國的前列。馬占武說,隨著佛像拍賣市場開始升溫,預計佛像有望成為下一個引人矚目的收藏板塊。
此尊佛像為明代宣德年間所鑄的銅漆金釋迦摩尼佛像,蓮花臺座上鐫刻“大明宣德”楷書款識,頗具明宣德朝宮廷造像的藝術(shù)風格。釋迦摩尼悠然坐于蓮花臺上螺發(fā)規(guī)整,肉髻高隆,寬額豐頤,彎眉長目,妙相莊嚴。佛身著華麗袈裟,衣緣鏨刻纏枝花卉紋交相輝映,甚是美觀。蓮花臺座上仰覆蓮瓣勁挺飽滿,內(nèi)層蓮瓣飾卷草紋樣,主瓣間露出下層蓮瓣尖角,微微上翹。每一處細節(jié)都閃耀著藝術(shù)之美的光輝,彰顯歷史文化的底蘊。絕對是一件收藏潛力巨大而又不可多得的宗教文化類收藏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