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斧,古玉器名。古代帝王、諸侯朝聘、祭祀、喪葬時所用的玉制禮器。為瑞信之物。長條形,上尖下方,也作“珪”。形制大小,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!吨芏Y春官典瑞》有大圭、鎮(zhèn)圭、桓圭、信圭、躬圭、谷璧、蒲璧、四圭、裸圭之別。周代墓中常有發(fā)現(xiàn)。
玉斧出現(xiàn)于新石器時代的晚期。早在近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,到新石器時代,古人就已經(jīng)發(fā)現(xiàn)并開始使用玉石了。其中包括具有實用性的玉斧、玉鏟、玉刀、玉戈等生產工具和武器,以及用作裝飾品的玉環(huán)、玉鐲、玉璜、玉玦等等。玉斧是一種扁平的梯形器,上端有孔,可縛扎執(zhí)柄,下端有刃,如果刃部寬大則叫鉞。史前時期,石斧曾被作為一種實用的殺人武器,后以玉制成,便演化為氏族酋長或部落聯(lián)盟首領執(zhí)掌的王權象征物。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主要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為多。這個時期的玉器雖然片狀較多,但磨得很平的平面極少,凡平面之處,中部皆微微隆起,邊緣較薄或有坡。
此件玉斧,材質肥厚,造型恭守規(guī)制。玉圭下部呈尖角,上部長方形,一端略寬,上端有一孔。圭兩面皆有紋飾。造型工藝古樸,質地硬,工藝光氣一流,沁色自然。通體拋光精亮,構圖嚴謹,紋飾精美,因同類器物存世稀少,更彰顯其不凡的價值。
孔子說,玉有仁、智、義、禮等十一德,《禮記》所言君子無故,玉不去身,都是強調有社會地位和身份的人要向玉學習,警示他們沒有特殊原因,要玉不離身。中華民族這種崇玉、敬玉、愛玉的情操,明清時期比漢唐時期有過之而不及,玉的雅麗和圣潔,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。而尊玉、愛玉、佩玉、賞玉、玩玉、藏玉,就是目前社會玩玉愛好者的真實寫照。
玉器自古就是統(tǒng)治者地位和權利的象征,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擁有的。古玉自從西周開始,就已經(jīng)是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競相收藏的藏品,經(jīng)過歷代藏家的搜集,流散于市場的真古玉已經(jīng)成為非常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。無論是從文化鑒賞還是從投資的角度,收藏古玉更具有投資潛力。